嗯,我正在台北電影節裡看電影,因此沒有太多時間認真寫。這篇文章在結構上也會比較散漫,大略的講一些我看過的片,會持續更新,也許可以當作觀影指南,大家就多多指教吧。

以下開始:


「台灣入圍紀錄片」


當然,首先我一定要講的是台灣紀錄片。《在中寮相遇》我在情感上是很喜歡的,而且若要論對於「紀錄片」(攝影機)可以用來做什麼的思考,《在中寮相遇》絕對是當中最多面向的。而影片也確實捕捉到了很珍貴的人性,看到第三集的時候著實令人感動,這是影片最大的成就。不過影片實在蠻長的,議題焦點常常鎖定的不太清楚,這是此片的一些問題。

《綠的海平線》《醫生》都是在技術和結構上很精緻的紀錄片,前者嚴謹的面對歷史,後者嚴肅的探討生死,是台灣罕見的「優質」紀錄片。但《綠的海平線》在形式上比較沉悶一些,《醫生》在用角色比對生死上,有點牽強,這是個人一點小意見。我認為上述這三部片得獎機會都很高,各有優缺,大家可以去捧捧場。

而探討災難的《天大地大》,是少數從「問題意識」出發的影片,拍的也很不錯,但影片中趨向溫情的結尾,卻對原深刻探討災難議題的內容畫下句點,這非常非常可惜,使得影片無法更進一步去深入議題,見廣不見深。或許這是公共電視節目時限所影響的。

《英文老師柯旗化與其妻蔡阿李》比較是全面採用紀實主義拍攝,雖然以人物為主題,但在再現過去史料的方式上平板而單調,大部分都靠口述,並且在訪問的過程中,常常可以發現很多拍攝上的問題,譬如燈光、場景、收音。技術問題不太講究,太粗糙的質感也使得此片無法於其他影片競爭。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電視上也播過多次,其實有點淪為為達到某種目的性而拍攝的影片,紀實的性質較多,導演的觀點較少,催淚效果的確是一流。


以下按照觀看時間排序:


「個人推薦區」

《愛瘋狂》(C.R.A.Z.Y 
我剛看完的時候其實覺得這片風格不太一致,而且太冗長了,但我的朋友卻感動的西哩嘩啦。在經過他解釋後,我發覺此片其實用了非常含蓄的方式,講述著家庭成員間彼此的感情,同志不同志反而不是重點。加上幽默又風趣,使得影片笑中帶淚,電影中也玄機重重,非常值得一看,日後也會上院線。

《重金屬之旅》
呼,這片真的很不賴呢!有點像是《聲音與憤怒》(一本講搖滾樂的書)的紀錄片版。影片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去探求何以重金屬常常被人汙名化,或是被人們指稱為暴力、性、黑暗的代表。片中訪問了多個樂團、樂手,也不放過追星族、樂迷,更重要的也加入了樂評、經紀人、社會學家的看法,從各個層面切入,一一探討了重金屬的起源、符號性、文化...等等,非常豐富。是一部好聽又好看,而且深度一流的音樂紀錄片,可以讓你了解究竟什麼是「重金屬」,幾乎是一個影像版的重金屬論文了。

《看上去很美》
這部幾乎全片都由小孩擔綱演出的電影,寓言性質非常強,說穿了有點像是《蒼蠅王》,但其實不往殘忍、探求人性的方向走去,而是加入了些許黑色幽默及稍稍沉重的社群概念。小演員的表演非常棒,使得這部類似兒童集中營的片子,充滿歡笑與哲思,張元導演的功力也實在不錯。

《海巡尖兵》
這片我看過三四次了,差點忘了推薦,入圍台北獎的劇情類。我其實覺得去看看競賽片對於思考或評析影片,常常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觀摩別人是怎麼創作的,很有趣。

《最後一擊:奇瓦洛v.s.阿里》
我蠻喜歡這部紀錄片的,用非常多歷史資料和受訪者口述,不僅僅重建了當時(60年代)拳壇的情況,其實也探討了當時社會風氣,如越戰的影響。深入了兩位拳王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常備受冷落的奇瓦洛,影片在多方觀點描述下,也給了奇瓦洛一個歷史的定位。還有,阿里拳擊真的超強。

《西方的同話》
這是我第一次看波士尼亞電影拍有關同志的議題,是非常棒的影片。電影的時代背景於90年代初期塞爾維亞與穆斯林教徒的衝突,一對不同國籍的同性戀情侶因而展開了一段陰錯陽差的逃難旅程。電影中不談壓迫,少談歧視,反而用大時代的背景,深刻描繪出一對同志戀人在大時代下的荒謬情境,探討了愛情、親情,以及人性。最後結局也出人意外,感人、傷感又不失幽默,很推薦,還有兩場,請把握!

《失憶老人院》
Allan King顯然是「直接電影」的忠實信徒,不干預、不涉入是其最高指導原則。這部2005年的作品,在如此高難度的拍攝守則下,用客觀的視角成功捕抓了老人院裡每一位老人的生命故事,同時也深探了每位主角的心靈轉折,有時殘酷,有時感人,令人百感交集。非常推薦!

《華倫岱爾少年療養院》
這是Allan King1967年的紀錄片,同是採取「直接電影」的拍法。攝影機像是逼視著療養院裡每一位情緒控制不佳的孩童,發病時的狀況都赤裸裸的被呈現出來。儘管是發狂的吼叫、失控的哭泣,Allan King的鏡頭都毫不迴避,堅決的正視這些常被人誤植標籤的孩童們,讓我們有了一窺其療養院內神秘面貌的機會。(我暗自猜想,這部影片是有一個想要與之溝通的「對象」,也許是當時的社會認知,也是當時的政府,但由於年代久遠,我無法確認,而當影片正視了一個曾被視為禁忌、不可談的話題時,被禁播的命運也可想而知。此片曾被加拿大電視台禁播長達31年。)

《夜間動物園》
看完這部1987年的電影,一直讓我想起《托托小英雄》、《新天堂樂園》、《天倫之旅》等等80年代歐洲電影裡的緩慢氛圍。緩慢的意思可不是說不好看,而是帶給人浪漫和想像的空間,這在90年代中葉後快節奏電影出現後,極少再讓人有這種感覺了。《夜間動物園》就宛如一首深情的重金屬抒情歌曲,並且是獻給父親的深情之歌。

《無能無不能》
複雜的劇本,慧詰的風格,利用戀人分屬日本、魁北克兩地,隱喻出政治與歷史的荒謬和必然。主角間對話詼諧有趣,非常好玩有趣的電影,很推薦!
愛情與政治→(愛著對方,愛著國家,卻對自我充滿了不認同與懷疑,「孩子是誰的?」,「革命的宣傳詞寫對嗎?」)
懷孕與革命→(若革命成功,可視為一個新生的年代即將誕生,可惜並沒有,最後的公投也未成功)
都像鬧劇一場,絕頂荒謬。我到覺得這是一部諷刺劇,調侃著過去魁北克的民主痕跡。不過結尾還算是有個happy ending,暗示著民主年代的誕生。影片的欲探求的根源其實就是追根與自我身分認同,照這麼看,其實跟台灣的歷史背景也有點相像。

《在月球的彼端》
看完此片,我很難說出什麼具體的想法,只覺得這片的劇本的真是有夠強。導演巧妙的將所有事件串連起來,包括對宇宙的想法、對母親的愛意、對兄弟的情誼、以及對自我的看法。很錯縱怪異,但卻也很詭譎迷人。

《里歐洛》
這片實在很驚人,彷彿有魔力。看的時候我嘴巴開開卻渾然不自覺,影片結束後也被震撼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里歐洛》從天真浪漫的角度,卻藉由各種醜陋、污穢的物質,深深的探索人性中少被正視的「柔弱」面。包括恐懼、慾望、邪惡。這簡直是首描述著殘破世界,卻又動人得不可思議的詩詞。這次影展中,目前我覺得劇情片最棒的就是《里歐洛》,紀錄片則首推《失憶老人院》。

我被《里歐洛》迷惑的整個人癱瘓在座椅上了...

《金雞足球隊》
我一直很期待這部片,事實上也很動人。金雞足球隊的成立是自發性的舉動,是妓女們抵抗社會歧視眼光的具體表現,影片也講述了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以及各地妓女的情況,我還挺喜歡的。有點可惜的是剪接有點錯亂。

《貧民嘻哈王》
假如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紀錄片可以帶動社會革命,那麼影片裡所謂的「嘻哈」或是「雷鬼」音樂呢?這並非一部音樂記錄片,中文片名其實有點不符影片,因為影片裡的團體是以「黑人雷鬼」自稱。

首先先想想《無法無天》(City of God)的真人版會是什麼樣子,那麼這部影片也暴露了巴西貧民區裡那真實販毒、槍枝氾濫的情形。「黑人雷鬼」樂團裡的安德森之前也曾是毒梟,但他不願意自己的人生,自己生長的土地就這樣一直沉淪,於是他用音樂帶動地方發展。「音樂」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興趣,更是一種促進地方進步的手段和目的。此片彷彿傳記式電影,但又不歌功頌德,用沉穩的拍攝方式,暴露當地可怕的現況,也呈現了這些人為了信念而做的努力。讓我想起過去曾得過大獎的紀錄片《籃球夢》(Hoop Dream),非常非常推薦!

《佳偶天成》
Allan King紀錄一對夫婦,吵架很多,擁抱也很多。酸酸的,澀澀的,苦苦的,甜甜的,用攝影機貼近他們的生活,也貼近我們的心。

《迷情旋鍋》
這是很怪異的片,根本無法歸類類型,用著毫無邏輯、無法預測的劇情,探索著人們對於恐懼的心靈。雖然荒謬怪誕,導演卻彷彿在一旁冷冷暗笑,為這些急尋心靈出口的人們,指出了一個「如何釋懷」的方向。(這片不只有劇情很怪,收音的mic在電影也穿幫多次,但回想起來,卻是很有意思的電影。)

《鹿影謎蹤》
這是偉大的壯舉,也是珍貴的紀錄。一對新婚夫婦用半年的苦行方式,紀錄了數千隻麋鹿的遷徙過程。而想要在麋鹿產子之力挖石油的美國總統布希,居然也隨行了!哈哈...這片展現了自然生態的壯觀,對比出人類的渺小。可是為什麼人類總是那麼自大呢?這部紀錄片讓人反思許多,不造作也不刻意,非常讓我感動,推薦推薦!但好像沒場次了,嗚嗚。


《懺情記》
這不是驚悚劇,而是一場悲劇,一場結構精密的悲劇。

《加拿大短片精選B》
想像力、創造力一流!真的太精采了。

《闔家觀賞》
我很難相信這是1987年的電影,太有新意了。影片只用了少少的角色,加入一台自拍的攝影機,就深刻的探討了家庭、親情、暴力。艾騰伊格言的劇本很棒,影片也非常精采!最後真相大白的一幕,不僅讓人震撼,也感動了我。

《加拿大短片A》
真是好看!我好喜歡。

《加拿大電影課:性怪癖與雪鞋》 
那台灣電影是什麼呢?




「看看也無妨區」

《隱藏的黑夜》
這是部「紀錄劇」docudrama,重演了1961年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和法國的流血衝突,而這段歷史似乎至今還被法國政府所隱瞞著。所以這片在態度上也很明顯的選邊站,強烈抨擊了法國政府當時的做法,因此在片中出現的法國警察大都很惡劣,殘忍的叫人難受。

《一年之初》
我不認為《一年之初》有好到可以奪得首獎,縱然敘事的確有新意,但在內容上卻是碎裂而空泛的,光是一場「未來、現在、過去」的戲,就拖的太長,大概有十幾分鐘吧!我實在看的很不耐煩。

五組不同的人物,說穿了關連性其實很低,多方主角的「廣」並不能取代劇情的「深」,這是我認為《一年之初》最大的問題。而片末的ending我只能用傻眼來形容。

以下容我不客氣與不太厚道的這麼說,在我看了超過50次《盛夏光年》的預告後,我深深覺得《盛夏光年》像是一部學生電影的豪華版,而《一年之初》則像是學生電影的超級精裝版。

至於得了百萬首獎,我想《一年之初》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台灣新電影所帶起的敘事美學,在台灣近15年來的確是成了一種「典範」,也因此有著太多太多電影採取相同的寫實基調風格,像是《春花夢露》、《台北二一》...等等。
                                                                               
我必須要說這個傾向或許是使得部份觀眾認為國片就是緩慢、沉悶的主因之一。所以可以發現台灣電影或整個華語電影,在敘事上都很難有創新的風格。像是《賴小子》就跟賈璋柯的《小武》如出一轍,無論創作者是否自覺,這現象的確存在。

於是當蔡明亮整個攪亂電影舊有敘事結構,張作驥變出了「魔幻寫實」,他們也都獲得應有的肯定,姑且不形式新舊,「新意」是值得肯定的。這代表著開始有創作者認真思考「電影美學」,故事應該怎麼被呈現才合適,如何走出一條新路。
                                                                               
鄭有傑《一年之初》用的五段故事環環相扣的分頭敘事,有人說像《羅拉快跑》,有人說像《愛情像母狗》,也有人說有王家衛的影像風格。假如形式和內容能切合,那就成了一部好電影。(可惜的是內容真的太薄弱了)。有人認為有模仿抄襲的嫌疑,但所有人不都是一點一滴受到外在、內在環境形塑而成的嗎。無形或有形的受到某些事物影響本來就是必然的。
                                                                               
(事實上,在《一年之初》之前,1997年柯一正導演的《藍月》就曾經試過將劇本分寫成紅、橙、黃、綠、藍五本,可以任意排列組合,號稱會有120種不同的氣氛、節奏和故事線,但似乎評價並不高。)

總之,若不論內容,我是肯定《一年之初》敘事的創新,以及勇於挑戰過去典範的企圖。


《戀戀伊斯坦堡》
至少音樂很棒。

《賴小子》
走寫實風格,是一場暴力的友情大考驗之旅。這種基調似乎出現在很多大陸新導演的作品上,但我還是挺喜歡的。這片讓我想起《盲井》。

《冠軍小鎮》
在這個小鎮裡,人人都可以是冠軍。影片用風趣的角度,切入這個吉普賽人的最大社區,並探求他們自成一格的生活哲學。而在這小鎮中形形色色的各種比賽,首要的原則就是「志不在參加,而在於得冠軍!」,是很好玩的紀錄片,一點也不沉悶。

《海海人生路》
浪漫愛情喜劇,不錯啦!

《去聽美人魚唱歌》
嗯,1987年的奇想式電影,讓我想起《艾蜜莉的日本頭家》,女主角演技很棒呢!

《誘惑醫生一百招》
很有趣的爆笑喜劇,有點類似《楚門的世界》搞笑版,卻也加入了一些對現實的無奈,對人性的嘲諷。很有意思的喜劇,保證開懷大笑。

《69》
哦,我沒看過村上龍的原著,但這片到是拍的很不賴,通俗好懂,對時代、對青年的描寫,雖然誇張爆笑,但該說的好像也都說了,看的很開心。如果台灣有個像妻夫木聰一樣外型討好,演技又一流的男明星就好了。

《蘇古諾夫之太陽》
整片看到太陽的,大概只有兩個鏡頭。在演員優秀的表演之下,原來全部用室內景也能表現出日本二次戰後的整體氛圍。必須要說的是這片在聲音的處理上實在有夠精緻!

《最後的一場戲》
「我們小時候都不會感到無聊,因為我們是屬於自己的。」這句話蠻酷的!但如果結局不要那麼灑狗血,那其實還挺不錯的。而且男主角很有魅力,長的超像年輕版、高壯版的達斯丁霍夫曼。怎麼會長的那麼像!好扯

《不告而別》
嗚,雖然我睡著了前半段,但還是覺得這片很有意思。


《外婆的盛宴》
探討家庭的片,不僅僅呈現的方式很特別,影片裡所要說的親情也很有意思。

《人魚朵朵》
有點像是艱苦版的童話故事,因為其實有的地方很克難,經費上或環境上的限制或許影響了導演的本意。總覺得這樣的劇本拍60分鐘就夠了,90分鐘會有點鬆散,節奏也怪怪的。但我還蠻喜歡這樣的新意和勇氣。

《三人冷水澡》
也不錯,雖然在講人生的一種階段,但講的很好,沒有自溺的傾向出現。

《顧爾德的32短篇》
這片在電視還有sun movie的時代曾經播過,我當時也不知道他是誰。我不懂音樂家到底誰厲害,但我就是喜歡顧爾德。先前看過一部紀錄片《顧爾德的時光之旅》(Glenn Gloud Hereafter),是非常棒的紀錄片。顧爾德曾說:「我只做我真心想做而且十分感興趣的事。這樣,我便不會就事論事的工作,而是熱心的關心每一個項目,並且全心的投入。」

《鬼鎮》
算是蠻有意思的變形恐怖片吧!

《偷腦》
中間睡著了,蠻想重看一次,我真的倦了。

《夢向太空》
這是影展片單一出我就超想看的片,後來期待漸漸沒那麼大,影片也還算可以接受。用小人物襯托出當時社會與國際情勢對於「太空競賽」的嚮往,表現的蠻成功的。但,影展簡介也寫的太誇張了吧...

《黑幫暴徒》
還不錯啦!

《夢想無限》
夢想是會越來越遠大的。我對於以夢想為主題的片,通常抵抗力很薄弱,尤其當這又是一部紀錄片時。

《戀愛中的魚》
可惜也沒有下一次了


「錯過也不會想哭區」


《奇士勞斯基之地獄》

《死了一個守門員之後》

《蒙特婁六重奏》

《超人》
抽空去看了一下超人首映會,我還是比較喜歡《X戰警》的頭兩集。超人帶著他馬子飛的時候,我睡著了。

《青春無敵跑片男》
真的很青春,前半段還算有趣,後半段則乏味走調。有點像早期港台的的嬉鬧片。

《NFB安錫得獎動畫精選》
我想是我對動畫不太懂,所以才覺得普普。

《花漾少年》
除了可愛主角外,其他皆食之無味。總之,不推薦。

《我的酷兒婚禮》
眾星雲集,讓我有種看賀歲片的錯覺。是笑的很開心啦,但總覺得太拖戲了!

《俄羅斯娃娃》
真是霹靂無聊,這是一趟環遊世界的做愛之旅嗎?還是全球化下的做愛大進擊?

《向雪許願》
反正也沒下一場了。

《生命宛如長河》
疲累需要長眠。我也睡了長長的一覺,怎麼那麼累呀!

《夜行人》
用心精良的學生紀錄片作品,少了一點新意。

《赤裸真相》
這不是艾騰伊格言!這不是艾騰伊格言!



「恐怖地雷區」

《另一半會更好》+《一觸即發》+《老爸同志》

《台北電影主題獎》  
其實看這些短片我很不滿意,甚至有點傷心,唉,改天再說。

《犯罪檔案》
這是大衛柯能堡1970的的青澀作品,三五個演員,一個場景,靠著化妝和聲音的變化,搞出一個很實驗性的電影。當然啦,除非你是導演的瘋狂影迷,不然我想看完應該都是傻眼的比較多。

《巧克力重擊》
國片放到地雷區會不會被人罵?其實這片上院線的時候我就看過了,蠻失望的。只是今天又想到,就寫上來。



「深思區」

《雅芳小姐》+ 《無所不踢》

呼,讓我小小抱怨一下。
今天(7月2日)本來要去聽國片新勢力發表會,一點開始。我在場內枯坐了20分鐘,只知道一群電影人在外面給媒體記者拍照,場內觀眾都乖乖的坐在位置上等待,卻也沒人來說現在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我就生氣了,然後走人。

兩點半回來,剛好看到這兩部紀錄片的預告。聽了兩個導演的想法,總覺得有很多地方值得想一想,好好討論討論,但時間太短了。唉!可惜。




胡亂預測一下得獎

百萬首獎 →  《在中寮相遇》(or 《海巡尖兵》,《綠的海平線》)
劇情片→ 《海巡尖兵》
紀錄片→ 《綠的海平線》(或《醫生》)
評審團推薦 → 《在中寮相遇》(or 《醫生》 or 《深海》,但我還沒看過《深海》)

觀眾票選獎 → 《海巡尖兵》


「得獎區」


請看這裡:www.tiff.org.tw/2006TIFF/News/News0708.htm


誰來告訴我《一年之初》得百萬大獎的原因呢?
關於一些對影展與影片的想法和評論,日後再寫。

我的台北電影節就到這裡結束,喔耶!


終於下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