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07 Mon 2005 03:28
《十七歲的單車》:在單車背後,你看見了什麼?
- Feb 07 Mon 2005 03:20
《黑暗之光》:照亮生命的曙光

這部片不論在國內,國外都獲得了一堆大獎,得了不少的肯定這真是值得國內電影界高興的一件事,雖然這麼說,但是國片票房實在不佳,就算有好的作品也不會有很多人去欣賞,更何況國片目前已經都走向所謂的「藝術片」,注重意識形態,這樣形態的電影本來就不是商業的主流,總不能要求觀眾太多。
「黑暗之光」在我的觀點看來,算是遊走於寫實與意識之間,導演張作驥細膩的刻劃一群在社會中不被重視的人,使之成為故事的主軸,這樣的用意很明顯 就是要喚起對弱勢人群團體的重視,喚起大家對社會的希望,父親在一場車禍後意外失明,母親則因此喪生,父親再娶,和同樣是盲人的繼母開了家盲人按摩院,女主角康宜就是身陷這樣一個環境,而她弟弟阿基是一個弱智,在吃飯的時候,康宜都必須幫忙夾菜, 這幕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走出寂靜》,帶給觀眾的感覺是一樣的, 讓人不禁懷疑為什麼有些人必須受到造物者這樣的折磨,也讓人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 Feb 07 Mon 2005 03:18
《記憶拼圖》:虛幻與真實?

一個無法創造新的記憶的人,看過即忘 無法看劇情長片,無法認識新朋友,在原先記憶裡的仇恨對這樣的人似乎也不是時間可以沖淡的,一心一意找尋殺妻的兇手,而所仰賴的不是記憶,而是身旁時時提醒自己的照片,刺青和便條紙,報仇的意志也掩蓋住了主角生活的目的,陷入無限的迴圈當中........一次又一次,永永遠遠找不到兇手。
記憶拼圖在手法及劇本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以及最佳剪接,倒因為果,採用「切割倒敘法」,隨著劇情高低起伏,抽絲剝繭,成就有因必有果的定理,到了最後,卻發現結束也未必是結果,虛虛實實,假假真真,陷入了謊言與真實的矛盾裡,有著跟「鬥陣俱樂部」一樣令人搞不清楚事實的情境,也呈現出懸疑驚悚片,產生與導演劇本鬥智, 積極想要找出元兇的心理。
- Feb 07 Mon 2005 03:02
《藍色大門》:青澀的高中時代

「我看不見,我看不見,這是影片一開始黑暗畫面的獨白,接著畫面移轉到兩個高中女生,兩人正閉上眼,想像著自己的未來,從一開始便可看出,這樣的一部青春電影並不同於時尚的帥哥美女偶像劇,這是一段青春的故事,對於六、七年級朋友來講,你的生命中可能會和藍色大門產生共鳴,但若是對有年紀一點的朋友 ,藍色大門裡的羞澀愛情故事到也是每個人共同經歷過的。
在徬徨懵懂的高中時期,叛逆與壓力共存,不過藍色大門似乎過度的夢化 ,少了一點對於升學壓力的描述,我記得片中的一句對白(大致上是這樣):「你如果只擔心自己是不是處男,能不能保送大學,尿尿能不能一直線,你會很快樂」,的確,單純的想法是最能帶來幸福與快樂的,人往往隨著年紀的增長慾望,生活的複雜性也增加,快樂再也不那麼單純,歡笑聲聽起來,總多了一點虛無感.....
- Feb 07 Mon 2005 03:00
《天橋不見了》:無法抵擋的顛覆

陳湘琪凝視著台北車站前地標作用的電視牆,一幕幕台灣人熟悉的廣告正輪番表演著,大量的聲音與影像強迫性的侵略所有人的腦子,路上的行人來來往往,然而在長達三、四分鐘的這鏡頭裡,故事強調的天橋沒有被明顯的提起,此景就好似那麼平常而熟悉,天橋不見了,天橋是躺在大家的心中,還是大家也只是視而不見,提也不提,突顯了都市裡的冷漠之情。
《天橋不見了》,象徵著一種習慣的消失,回台的兩人不約而同的尋找舊有的習慣,而當他們失去了以往的依附,出現是誇張而且略帶好笑的行為,原在天橋上賣錶的李康生,也因為失去天橋,使得生活必須產生轉變;除了天橋之外,停水這個問題也是在述說這個論點,沒了咖啡能喝什麼?正如同蔡明亮導演的創新突破,這一部22分鐘的短片,堅持不與其他短片一起播放,堅持顛覆所有人認為90分鐘才是電影的觀點,對於長久以來教育與舊文化造成的侷限,蔡明亮不論在影片本身或是行銷企劃上,都很企圖想要打破這個迷思。當在生活中出現了巨大的轉變,常去的咖啡廳消失了,時常依附的親人去世了,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衝擊,所會產生、面對的行為與態度會是什麼?是時時刻刻都在準備計劃即將面臨的事情,還是逆來順受、走一步算一步,《天橋不見了》是在挑戰我們的觀念!
- Feb 07 Mon 2005 02:58
《沙河悲歌》:理想與現實的掙扎
- Feb 03 Thu 2005 13:19
《社團回憶錄》:一個社長的自白書
- Feb 03 Thu 2005 13:16
《社團回憶錄》:無怨與歡欣
- Feb 03 Thu 2005 13:11
《社團回憶錄》:執著的夢
- Feb 01 Tue 2005 16:34
恍若重生的紀錄片初經驗
- Jan 31 Mon 2005 17:14
《幸福備忘錄》:打開所有的窗
- Jan 31 Mon 2005 03:47
談「台語電影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