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觀後心得‧評論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一直覺得「台北電影節」對電影愛好者、學習者、工作者來說非常重要,那並不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場外國電影饗宴,或是有著一百萬的競賽豐厚獎金。而是它開創了一個舞台,讓也許青澀,也許不成熟的年輕創作者們,有了得以自由揮灑創意的機會。這個讓大家一起跳舞的平台,就是「台北主題獎」。

每年去參加北影節,我一定都會去戲院看「台北主題獎」。由於我從來沒在台北長期的居住過,因此看著每部影片,我都會趁機從中去了解「台北」究竟是什麼樣子,台北對每個人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接下來,我要來談談幾部頗有趣並值得一談的劇情類作品。

續談劇情片類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距離評審金穗獎影片已經有好長一段日子了,目前金穗獎正在台灣各地巡迴映演中,正式獎項的結果在日前也已公佈了。http://www.im.tv/vlog/personal/685351/1764933

我當然對某些結果摸不著頭緒,覺得納悶,甚至不滿,可是又無可奈何。唉,只好寫文來發洩發洩。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一部沒有劇情的電影能打動人,那麼它靠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一直這樣思索著…。

直到字幕整個跑完了,我才緩緩起身,帶著些微的滿足感步出戲院。隨著聽障少年的七天環島之旅,《練習曲》的確帶人領略了一股專屬於台灣的民俗風情,滄桑又帶點可愛,不完美中卻意外地純然。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凝視與反思大歷史,始終是許多電影不變的主軸,這類電影有時歌誦英雄,宣揚國家主義;但有時卻審視歷史,拆解神話,或者甚至是,掀開黑幕

作為一部企圖「再現」過去那段人們不願再提起的歷史的電影,它所應做的,從來就不是將那些過去的歷史和傷痕簡單化的呈現;相反地,它必須更複雜、更全面的去呈現大時代真實的種種面貌,而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最重要的─「人性」。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05年的時候選了年終十大,結果2006年要選的時候,卻發現糟了個糕,上下半年各被惱人的事情牽絆著,於是看的片子實在太少了,要不就是沒上院線的,這真的很難談論呀…。

所以在不願意妥協的情況下選了五大,嚴格說起來應該是三大,因為有兩部是舊片了,那麼就請來指教指教吧!(不分排名)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今年的我有點懊惱,特別是進入下半年之後,我只看了非常少量的電影。很遺憾的是沒能及時看看這些上了院線或即將上院線的國片(這是我很關心的部分),而且也未能自由全程的參與影展活動,都只能蜻蜓點水式的看片、觀察…。

或許正因這些外在的限制,我對影展的態度有了轉變。影展所吸引我的焦點不再是那些世界各國的優秀電影作品,影展本身那向外所發出的熱情氛圍才是我所期待看見、嗅見的。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許久之前看了一篇文章,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巴納吉(Mahazarin Banaji)替幾個電影公司的執行長做了一些心理測試和實驗,主要是想了解人的偏見生成及其反射。至於為什麼是挑電影公司呢?就是要強調偏見加乘上強大傳播力後的影響。

結果出爐後,比較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受測者傾向把正面的辭彙和擁有白人或是歐洲人特質的形象連結在一起,卻把負面的辭彙連結到了黑人、非洲人。這當然是因為長久以來因資訊和環境的影響,對人造成了潛在的偏見。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曾經聽聞村上春樹的文字,是無法被改編成電影的(事實上,除了80年代《聽風的歌》、《麵包店再襲擊》、《遇見百分百的女孩》曾被人改編成電影外,這20幾年來,並沒有人獲准嚐試過)。原因當然包括村上廣為人知的特殊文字風格,與書中帶著非常濃厚存在主義式的生命探索。有些人認為有自我傷懷、無病呻吟的傾向太過,但這僅只是村上的一種印象。而另一種呢,則像是社會良心,一種欲透析事件背後的專注探究,從紀錄奧姆教毒氣事件的《地下鐵事件》和《拘束的場所》,與專注神戶大地震如何影響人們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都可看出村上春樹的此種書寫面向。

這次改編電影的短篇小說《東尼瀧谷》,雖然年代久遠,是村上早期的作品,但卻也明白的暗示了這兩種不同風格。首先,小說從父親開始談起,大量的描寫了當代社會因太平洋戰爭所引起的種種變化,父親的角色、東尼瀧谷的命名暗喻了歷史之於人類命脈的關聯性,多少說明了作者對社會的洞察關心。而東尼瀧谷自小的個性,與最終不可避免孤伶伶孑然一身的寂寞命運,則又回歸到所謂村上式孤獨、疏離的生命原型。在這短篇小說中,除了寥寥的突發事件外,其餘都像是用平淡口氣、毫無情緒起伏安穩的傾訴著一個平凡無奇的小故事。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人生會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但只有用心體會,才有力量找到真正的自我。」
                                                                                           ─ 龍唐(Parinya Charoenphol)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P.S 為「2005高雄電影節」所寫。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S 為「2005高雄電影節」所寫。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S 為「2005高雄電影節」所寫。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電影劃分類型,除了是早期好萊塢片場制度的驅使,也是觀眾解讀辨識電影的一種方式。隨著電影產量的日漸增多,影片所能劃分的類型也愈五花八門,宛如從拍攝預算上的A級、B級片,到從製作風格形塑的黑色、歌舞電影,甚至到現今以議題或劇情主軸為歸納依據的公路、傳記、勵志與同志電影等等…

而如何將電影歸類分型,則完全取決於用什麼「角度」去看。正如同《斷背山》被媒體稱為「同志電影」,無非也是以當中的同志故事作為取決標準。只是當電影焦點被鎖定的過分單一,極可能使人在觀影心態上產生錯誤的預期,唯有想辦法扳開狹隘的景框,才可能一窺美麗的宜人全景。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然而除此之外,建議大家看看侯、蔡之外,台灣電影更大環境正在作的和真正的隱憂。至少我覺得,幸好台灣還有這兩位導演。 這是聞天祥在金馬頒獎之後,所寫的《揭開金馬內幕》文章最末句。

今年,有點遺憾我並沒有把所有上映的國片全都看完。但至少在我看的幾部國片中(《南方紀事》、《經過》、《等待飛魚》、《山藸‧飛鼠‧撒可努》,也看了明年會上映的《我的消遙學伴》),都有幾個可以試著去深究的地方,像是演員、對白、劇本以及敘事手法。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了是什麼時候起的習慣,每看完一部影片,我就會在專屬的筆記本上寫上一筆,以免忘了自己到底看過什麼電影,也方便回憶當下的情緒與感動…

而要說自己今年最大的缺憾,大概就是劇情片實在看的並不多吧!以後有機會再補回來。以下為今年個人2005劇情片十大,大都是2004或2005年出品的,大家參考參考。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何時開始,金馬獎幾乎早已成為香港電影的盤據之地了。若非總有個台灣電影保障獎項(最佳台灣電影),讓這些在這惡劣大環境下肯努力、實踐的台灣電影工作者們露露面,只怕不論今年製作出了多少國片,卻也猶如煙硝般散去的無影無蹤。

當然,《宅變》、《南方紀事》、《經過》、《戀人》、《等待飛魚》、《山藸‧飛鼠‧撒可努》、《最好的時光》這幾部電影的出產,比起來年連「量」都不齊的台灣電影,(姑且先不論「質」方面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絕對是可喜的事情。而這些電影裡頭,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從攝影師出身的香港導演張東亮,居然改編自了排灣族作家撒可努的原名小說,並請來作者當該片的主角,拍起了台灣原住民的故事《山藸‧飛鼠‧撒可努》。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電影《AV》無疑是此屆南方影展觀摩類片單中最受人矚目、也最引人遐想的一部片。套句時下流行用語,這的確是一部夠「瞎」的電影。

《AV》(2005)是以處女作黑色喜劇惡搞強片《買兇拍人》一炮而紅的香港青年導演彭浩翔的第四部(最新)作品。縱然作品不多,但這位向來以編導樹立個人風格的導演,在他的作品裡不僅僅可以發現強力的黑色幽默與經典的惡搞仿效,並且還帶有與現實世界極度脫離的誇張荒謬氣息。而《AV》這個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每個年代的大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國內製片紛紛認為台灣電影的困境,或許可以藉由著「類型片」的出現,來扭轉一般人對於國片的刻板印象,甚至進而培養起觀眾走進戲院看國片的習慣,之前非常用心用力做宣傳的《宅變》(驚悚片)就是明顯的一例。

撇開什麼樣的電影才能帶動電影工業的發展先不談(也就是先不談類型),近期國片中黃玉珊導演的《南方紀事》和張東亮導演的《山藸‧飛鼠‧撒可努》,都像極了是想利用電影的形式,將商業與文化揉合,讓電影好看又不失深度,順道喚醒大家對台灣文化(電影)的重視。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或許可為近來有這麼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作一個最佳註解,其實一方面也透露了電影劇本缺乏題材的窘況。不過經由真實改編的電影,通常不是看中其「真實性」,而是著重在其巨大「衝突」的誘因。

這樣的電影很矛盾,觀眾們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幾乎就可以預料到電影情節的發展與結局,簡單的說來不外乎就是失敗、振作、成功如此老釣牙的三段電影公式。但這樣的公式電影卻也很神奇的總是能吸引人,原因則就是再加入不同調味料後,所蒸煮出來的料理也有著不同的滋味,讓觀眾百嚐不膩。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