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觀後心得‧評論 (4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十年了,想起1994年在國際間獲得大獎的紀錄片《籃球夢》(Hoop Dream),裡頭的的兩位主角至今仍沒有在NBA裡發現他們的蹤跡,不過想必他們在追夢的過程裡,靠著他們對籃球的熱情獲得諸多知識與閱歷,而這些其實也正是熱情與夢想所換來的禮物。

同樣的,《卡特教頭》也是以籃球為號召的電影,並且由真人真事改編。而真人真事傳記事蹟之所以能夠被挑中成為電影的題材,原因通常與其「真實程度」無關。傳記(真人真事改編)電影除了相中主角本身的知名度外,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這個故事「無法被想像竟然是真的」。而也因為如此,這些電影才能擁有強烈的劇情衝突(戲劇張力),總是描述著主人翁如何擁有信念,在一片逆境中成長、出眾,接著成功。於是乎勵志的成分很容易出現在這些電影當中,造就主角成功的性格也就成為此類電影最重要的基石,甚至是電影的主軸。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相信知道《Numbers》這部影片的人,一定是非常少數。因為我也是在全然意外的情形下(台北電影節劇情片入圍),碰巧的看見這部頗俱商業電影企圖的野心之作,而且非常符合所謂「好看」的原則,讓我印象頗深。

《Numbers》的劇情大綱寫著:「建國是個認真的上班族,只是從小他就覺得自己是個衰神。今天,總公司派人來裁員,精神恍惚、不斷出槌的他,眼看就要成為被開除的頭號目標。只是,前一晚睡覺時做的怪夢裡,許多細節都在今天一一發生,其中包含了六組模糊的號碼。彩金上看十億,眼看就要封牌,這六組數字,會讓他一夕間走上彩色的人生,還是指引他走向黑暗的深淵?」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突然想起《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裡的情節。不願意相信聖誕老人的小孩,乘上北極特快車,一場夢幻般的冒險與聖誕老人的現身,喚起孩童們應該有的純真無暇。一部關於「相信」與「存在」的電影,捏造了一場大家都「願意」相信的故事,雖然影片裡的主角是一群孩童,但這樣的劇情卻狠狠的教訓了過分市儈的觀眾。回到現實面,其實我老早就聽不見鈴鐺作響聲,即便我用盡了力氣想要相信,還是很難被影裡那輛奇怪的北極特快車所說服。

用相信、神話作為影片主題的電影自然不在少數,並且多少帶點勵志成分。這些電影總是講述著一些道理,同時也要我們相信童話、人性,保有赤子之心,但這些道理往往過分扁平、單一,宛如《北極特快車》裡的若沒有童真,你就聽不見鈴鐺聲、《怪物奇兵》(Space Jam)中也利用I Believe I Can Fly的歌曲作為喬丹打敗怪物拯救地球的襯底音樂。「相信」固然是這些電影的核心價值,也是好萊塢一貫的技倆。他們不斷引誘觀眾,讓觀眾認同所有電影裡的神話,甚至可能用脅迫的口氣告訴你:「你們觀眾之所以只是你們,而不能成為螢幕上的超人形象,原因在於你們不願意相信。」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名Sideways(小路、小徑)的《尋找新方向》這部電影可是橫掃了許多影展的大熱門,然而台灣譯名《尋找新方向》雖然有劇情上的考量,但實在也太遜了點,看上去就像是部說教電影的片名,也難怪受到大眾忽略,在台灣票房慘兮兮。不過,Sideways確確實實是部說教電影,只是說教人人都會,但要怎麼說的動聽、說的讓人心服口服,方式就是最重要的一環。

《尋找新方向》是說教電影,那麼導演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就是位說教高手。他高招到什麼程度呢?且從同是公路電影的上部作品《心的方向》(也是說教片名耶!)說起。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要將電影粗劣分成幾個類型,那麼主要類型無非有「劇情片」、「動畫片」與「紀錄片」三種,而每一種類型各有著不同的特色;宛如「劇情片」的龐大工業體系與雜細分工,「紀錄片」的細細為本與手工精神,「動畫片」的細膩畫工與天馬想像。

然而作為一部動畫電影,首先必須讓影片的題材內容與創作媒材有基本的契合,否則動畫電影將失去獨特的特色與魅力。從宮崎駿幾部成名的代表作《龍貓》、《紅豬》、《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神隱少女》等等影片加以剖析,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就是「飛行」、「魔法」與「奇觀式的各式人物與主角」,這些特點不僅僅吸引觀眾,也得以將動畫電影的特色發揮到極致。若相較於大部分其他(他國)動畫作品總是依附於現實生活世界的創作,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卻像是自創一個跨越時代的新世界,搭配著他無止境的想像力,用畫筆完成自成一格的特殊圖像。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