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亂談紀錄片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各位朋友好,我是新生一號出口活動的策劃人林木材。12月25日的最後一場《月亮的小孩》的抽獎活動結束後,整個系列活動也告一段落。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和參加,讓活動非常圓滿。

我自許為一個影像的推廣者,在新生一號出口活動裡總試著想突破某些放映的舊思維。大多數的影展都在一兩個星期內大量放映不同的電影,但真的就像放煙火般,光彩絢麗過後什麼也沒留下。新生一號出口想要透過每星期固定的放映紀錄片,慢慢累積觀賞紀錄片的人口,漸漸讓播放紀錄片成為一種固定常態,讓「意義」得以透過活動而拓展和延續。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本文同時刊於「紀工報第四期」: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這篇文章是專題【公共電視VS.紀錄片】裡的其中一篇,共有三篇。
我身為紀工報的執行編輯,一定要自誇地說這份刊物質量很優哦!歡迎大家給予批評指教!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訪談、整理/林木材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根植於「現實世界」的紀錄片,這兩年間(2004、2005)所產生的熱潮現象,對於台灣長期畸弱不振的電影界而言,無疑是近幾年來最讓人感到意外,但卻也同時是最令人感到溫暖、興奮的「異象」。

回顧過去紀錄片在台灣的生命史,它一直隨著台灣社會政治脈動的牽引而不停轉換著扮演的角色。從一開始政令宣導、宏揚國威的保守政宣影片漸漸而成為純粹紀實的新聞雜誌影片;接著,焦點轉移到激烈的黨外、社會運動現場,紀錄片進而成為暴露事實、衝撞威權體制的利刃;再來,因為紀錄著平凡百姓、小人物的動人故事,紀錄片忽然搖身一變,成為最能撼動人心、打開視野的一扇大窗…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自己的經驗來說,能夠理解到「影像」那種可怕與龐大的可能性與影響力,是在於看完一部異常感人的紀錄片〈月亮的小孩〉,自此之後,不僅僅迷戀上了紀錄片的魅力,對於影像的態度,也從原本的輕鬆娛樂,轉變到認真嚴肅以對。

接著引起我興趣的,已不是那些身經百戰的紀錄片老手們的影片。我時常在想,究竟要通過怎麼樣的訓練與課程,拍出來的紀錄片才會被肯定,被稱為所謂的「好」?

要單純論述影片本身的好壞,不外乎是就形式與內容加以分析,而攝影、敘事手法、剪接....等等,各項能夠在電影相關技術類書籍出現的名詞,都有著一定的評斷標準。紀錄片當然也不例外的必須接受這些審視,在經歷多場的紀錄片映後討論,上述的各種名詞被提及的次數多不可數,但對於「人」的討論,實在少之又少。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將2004年稱之為「台灣紀錄片年」,我想一點也不為過。要在台灣看到紀錄片早已不是件難事,紀錄片不僅穿雜在年頭到年尾各種大小類型不一的影展,更在各縣市的社區大學裡開了相關課程,而即便總是映演劇情片的戲院,也紛紛被紀錄片攻佔了。從2003年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跳舞時代》在去年五月台北總統戲院上映興起的大旋風開始,而後更有《歌舞中國》與九月登上院線的「全景映像季」,而由全景傳播基金會攝製的《生命》一片,更成為台灣國片的票房冠軍,當紀錄片的票房居然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全年國片的票房冠軍,這種現象全世界可能僅此一家,也透露出了台灣劇情片不振的事實。在國外的部分,片商更引進《麥胖報告》、《駱駝駱駝不要哭》、《華氏911》,挑戰刺激著觀眾們的視野。

然而上述這些影片名稱與各影展首獎(如:《無米樂》、《再會吧!1999》、《25歲國小二年級》等等),已是較為人所知的幾部影片,而其實還有更多也許是沒有大製作、沒有經費、或是必須單打獨鬥而攝製完成的紀錄片,但各面向上的差異與限制並不代表影片有著優劣勝敗的差異,如果每個人的觀影經驗是獨特且不可比較的,那麼我想紀錄片也是如此。好萊塢的影片總是喜歡宣稱他們花了幾億經費的投資,但拍出來的影片卻不見得是部佳片,相對之下,紀錄片的確是小的精巧、也小的可愛。

拍了一部電影如同寫了一篇文章,傳達著自己對世界的觀感,能讓更多人看見是一種榮幸、也藉此機會看看他人對於你的理念有何看法。在今年(2005)元月11日的聯合報上,有著一篇「紀錄片出頭天,挺進大銀幕」的報導,其中寫到包括《石頭夢》、《翻滾吧!男孩》、《貢寮!你好嗎?》、《無米樂》都可能登陸院線,而《海洋熱2》好像也有此打算,如此一來紀錄片攻佔院線的陣仗遠比前一年來的更加龐大,更像是成為一種趨勢浪潮。紀錄片長期屬於小眾,期待讓更多人觀賞的心理是可以理解與認同的。若是秉持著「想讓更多人看見」的原始主張,那麼上院線放映實在不是唯一讓人觀賞的途徑,尤其是走在這條與與商業利益有弔詭拉扯關係的道路上。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的另一端總統大選戰打的火熱。地球的這一端,台灣紀錄片《生命》票房也賣的火紅。

  一九五六年,坎城影展將金棕櫚獎首次頒給紀錄片《沈默世界》(Le Monde du Silence);二00四年,坎城影展將金棕櫚獎再次頒給紀錄片《華氏911》,此片隨即在世界熱賣,創了票房紀錄。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是在一年前時看過《北方的南努克》後所寫的,現在看來有的地方很怪,但結論卻好像不錯。跟《北方南努克》相關的電影除了後來去重新去尋找南努克的《重回南努克》之外,還有一部劇情片《冰原快跑人》。

關於紀錄片與真實,似乎是個永遠解不開的結,也是最讓人們爭辯不休的問題,在討論紀錄片時,也時常陷入這樣的激烈爭辯中,而也時常沒有結論。但有兩句淺白的話可以輕易的解決對於真實的爭論。「誠實比真實重要」、「只要願意相信,那就是真實」,這兩句話分別從作者觀點與觀眾觀點清楚的釐清了紀錄片對於真實的迷思。真實的樣貌千百種,每部紀錄片皆呈現了作者對於世界或事件的觀點與認知,只是真實的某一切片。真實並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準則,紀錄片強調的真實只不過是一種「狀態」。紀錄片介入現實並呈現它,並且有改變現實的可能性,那麼我們更必須意識到紀錄片的「真實」並不是紀錄片的前提與最重要的課題,才有可能打破真實的迷思。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約三年前。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