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紀錄片展演二三事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年的四月,瑞士依鄰日內瓦湖的著名觀光小鎮Nyon都會湧入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愛好者。小鎮裡飄揚的旗幟、林立的看板,上頭都標記著「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的字樣。在為期一週的影展活動裡,四個放映廳內共將播放超過150部影片,還有十幾場關於紀錄片與影展的論壇,酒會、派對、表演、展覽……等,各種節目令人目不暇給。

 而今年(2009)洽逢瑞士真實影展的15週年,但在影展將焦點鎖定在「紀錄片」之前,影展本身其實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換句話說,正是在真實影展的第25屆時,才真正將自己定位為以「紀錄片」為主的影展,並固定在Nyon舉行。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2008年起,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的機制有了一些變化,往年象徵最高榮譽的不分類百萬首獎改為只有「劇情長片」可以角逐,然後也在「劇情長片」的增設許多過去所沒有的獎項,像是最佳編劇獎、最佳男女演員、最佳新人、美術、音樂、攝影…等技術獎項。

換句話說,往年像短片《兩個夏天》、實驗片《星塵15749001》、動畫片《女子》、紀錄片《無米樂》…等影片奪得百萬首獎的榮景將因為競賽規則的改變,而不會再出現。紀錄片工會日前對這樣的情形發表了聲明,認為創作應該公平地被對待,並享有公平的競爭機會。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來新生一號出口聽看紀錄片!
在相當艱苦的條件下,從2008年十月開始,一直到2009年的六月結束。轉眼間,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影展已經告一段落了。 

對我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活動的結束對主辦者來說,似乎永遠都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但這次,當我從倦怠中試著回頭檢視影展時,這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影展已經默默地播放了25場紀錄片了呀,並且場場都邀請到相關人士參加映後座談,累積了超過六百位紀錄片觀眾的名單。當然,這份數字或許並不龐大,但卻代表著能量累積的開始,其中的一點一滴,在不知不覺中,早已成為生命記憶的一部份。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林木材(以下簡稱木): 請問在影展中,包括觀摩、競賽單元,影片之所以能被評選進影展,通常是透過怎樣的評審機制?其中尤其關於初選委員(selection commitee)與初審評審(jury)之別為何,可否請您為我們解說一下。


游惠貞(以下簡稱游):我想可以拿坎城、威尼斯、柏林這些國際性的指標影展當作例子來說明。像我們做影展,通常遇到爭議或瓶頸的時候,就會想試著以這些指標影展作為範本,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篇訪談,訪談的過程中非常愉快,也收穫良多,希望對大家也有幫助。原文刊於第五期紀工報專題【發行出版VS.紀錄片】。遠流智慧藏公司在2007至今,陸續出版了約16部紀錄片,以下是訪談內容。

訪問、整理/林木材

林木材(以下簡稱木):杜主編您好,遠流過去都以書的發行作為大宗,能否談談當初智慧藏公司創設的原因呢?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不喜歡早起的我們,
為什麼能如此持續不斷,
彷彿消防隊員的清晨練習活動一樣?
這是愛護鄉土的心情在支持著我們。
在這條街道出生、成長的我們,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如果說影展的某些規則和邏輯,是建立在公平、適性的原則下,譬如競賽辦法、獎金規章、評審機制,都在於給予每種不同類別的影片同等的尊重,影展本身不會因為特殊的意識型態去操控這一切,只是建立在對電影本質的認識和熱愛上(與活動傳統)。那麼,這也許可以被稱為一種對電影最大的尊重。(將心比心是最大的倫理)

於是影展辦法和做法的修正改變,應該就是一種正面進步動力的體現。即便有別於傳統,也能因順潮流,有著自己一套完整的論述想法,並能說出「為什麼是這樣做?」的服眾原因。只是,在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和金穗獎裡,我很難理解某些規定和辦法的變更到底是為了什麼。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文:蓮實重彦
翻譯:木材林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依稀記得七年多前,我們幾個在南部求學,並對電影有著共同興趣的朋友,每每相約要去看電影時,心底總會陷入一種哀淒:「為什麼我們想看的電影都只有台北才有…。」

接著開始怪罪起人口、經濟、教育程度、文化水準…等各種原因,越討論越不甘心。沒想到正好在這一年(2001)的秋天,有個標榜平衡南北電影文化差距的影展誕生了,同時納入了在地性的考量,「南方影展」就這麼來了!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身為一個南部的電影愛好者,記得參與第一屆高雄電影節時,心中那種期待與興奮,讓我在一整天的電影洗禮中從來不曾感到疲累與厭倦。即使那時是在設備、隔音皆有待提升的三多戲院,但諸多世界佳片已經我這個井蛙見識到了世界不同的風景,當下的我,非常滿足。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一部紀錄片的完成,必須跟觀眾一起完成」
                                                                     ─ 顏蘭權、莊益增,《無米樂》導演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九月份,我成為紀錄片《寶島曼波》巡迴映演團隊裡的一員,主要擔任現場主持與談和網路宣傳。雖然很累,但這個經驗對我來說很珍貴,也趁著這個機會去體會每個縣市不同的觀影文化以及特性,挺好玩的。

以下是隨筆記,寫一些些我印象深刻的,更長的文章要等段時間才能寫完了。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我原本以為只有高雄電影節會傷透了我的心
可是經過這幾天參加台北電影節的經驗,
真的,它也讓我傷心了。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6) 人氣()



我讀了一篇名為「志工台灣的實踐」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針對去年的台灣紀錄片雙年展而寫,文中暴露了某部分影展對待志工的輕忽態度,也稍稍提到了國外影展的志工制度。

看完之後,我對於這些志工們拋出熱情去成就一個活動,卻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對待,心底不僅有著許多感觸,也勾起了過去某個相當不愉快的經驗。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南方影展今年即將滿六歲了。回顧起過去,用關鍵字來檢視一個影展,是個蠻有趣味的做法,也能測驗出影展本身究竟在觀眾心中留下了什麼印象。

那麼試著想像一下,一個忠實的南方影展觀眾或許會說出的是,「爆滿」、「無米樂」、「怪異熱情」。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



影展閉幕的當天,大家關心的都是獎落誰家。在頒獎開始之前,我遇到了以《25歲,國小二年級》入圍亞洲單元的導演李家驊。他一派輕鬆,直說自己不可能會得獎,但光是能來參加就很開心了。(廢話,要是我能免費參加我也會很爽阿!)

雖然得獎呼聲並不高,大家也不太看好,但重點是,所有人還是調侃了他一番。於是他便許下承諾:「要是我得獎了,那獎金今天請大家全部都吃掉!」。我們一聽還真是豪氣,那其實得獎也不錯。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當我遇見R和K時,只要在某個特定的場合中(常是國內影展會場),他們總喜歡提到「山形影展」,包括了影片、食物、天氣、街道、影展設計…等等。

聽到的次數其實有些頻繁,而且語多讚美之詞,使得我心中充滿著納悶,彷彿跟我當下所處的、參加過的影展有某種層級上的落差。因此無論我再怎麼努力想像,R和K的溢美形容都像浮雲一般,我一伸手想去觸摸,卻什麼也碰不著。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989年,日本紀錄片工作者小川紳介有感於亞洲紀錄片的匱乏,開始積極奔走,發表共同宣言:「亞洲獨立電影工作者必須團結在一起,亞洲電影將如風般騰躍起來。」他帶領著許多工作人員,創立了這個亞洲紀錄片規模最大的「山形(YAMAGATA)紀錄片影展」。1992年他(52歲)過世了,但這個兩年一次的雙年紀錄片影展不但沒有衰退,反而在經歷十幾年的光景,在2005年的現在越來越壯大,也越來越蓬勃…

從東京搭新幹線前往山形,是段約三小時的車程。然而一到站下車,便有許多志工手舉著山形影展的海報(這些志工除了可以免費看電影外,卻是還得自己支出交通費的,但影展卻仍有200多個志工),熱心的招呼著前來參加影展的導演、觀眾們,接駁專車也早已在一旁蓄勢待發。頓時,舟車勞頓的疲憊一掃而空,興奮的心情油然升起。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嗯,我正在台北電影節裡看電影,因此沒有太多時間認真寫。這篇文章在結構上也會比較散漫,大略的講一些我看過的片,會持續更新,也許可以當作觀影指南,大家就多多指教吧。

以下開始: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7) 人氣()



林木材寫在前面:

這是我的BLOG上第一篇轉錄他人的文章,對自己而言,有著很特殊的意義,也是間接促成我能那麼快寫完上一篇回顧的最大動力。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