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瑞士依鄰日內瓦湖的著名觀光小鎮Nyon都會湧入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愛好者。小鎮裡飄揚的旗幟、林立的看板,上頭都標記著「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的字樣。在為期一週的影展活動裡,四個放映廳內共將播放超過150部影片,還有十幾場關於紀錄片與影展的論壇,酒會、派對、表演、展覽……等,各種節目令人目不暇給。

 而今年(2009)洽逢瑞士真實影展的15週年,但在影展將焦點鎖定在「紀錄片」之前,影展本身其實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換句話說,正是在真實影展的第25屆時,才真正將自己定位為以「紀錄片」為主的影展,並固定在Nyon舉行。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的意思,應該指的是,過去、現在、未來。

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影展」 發展到現在,我始終覺得這是個很夢幻的活動。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童年流水
潺潺若止
帶走浮萍落葉
不帶走水底沉甸甸的小石    ─《野球孩子》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訪問、整理/林木材、Kite

木:關於《野球孩子》,放映週報先前有做過很棒的訪問了,這次主要就針對其他的部分進行訪問。我想先請導演先談談開拍《野球孩子》時的前置作業是如何進行的。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It is as near to you as your life, but you can never wholly know it. 」─Ranbindranath Tagore

我在2007年的南方影展裡首次遇見馬來西亞女導演雅斯敏阿莫(Yasmin Ahmad)的電影《我愛單眼皮》(Sepet),影片的劇情很簡單,講述一個大馬女孩與華人男孩相戀卻受到種種阻撓的故事,而這些阻撓,不是物質也不是貧窮,而是來自於人們心底無形的執念,宗教、種族、階級以及偏見。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2009年的四月,瑞士依鄰日內瓦湖的著名觀光小鎮Nyon早已湧入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愛好者。小鎮裡飄揚的旗幟、林立的看板,上頭都標記著「真實影展」的字樣。在這一個星期裡,四個戲院內共有超過150部影片播映、十幾場關於紀錄片與影展的論壇,還有酒會、派對、表演、演講,各種節目令人目不暇給。 

但,紀錄片到底有什麼魅力?這些人為何而來?影展又為他們提供了什麼?瑞士真實影展和其他的影展有何不同之處?我的種種疑惑在影展結束時得到了解答,甚至大開眼界。我必須說,這不單單是一趟旅行,同時也像是考察和朝聖,讓我對台灣紀錄片有了新的想法和反思。如果說影展的細節和特色反映著主事者對於電影和活動的思維及想法,那麼歡迎大家來聽聽我講述關於影展的體驗和觀察!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2008年起,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的機制有了一些變化,往年象徵最高榮譽的不分類百萬首獎改為只有「劇情長片」可以角逐,然後也在「劇情長片」的增設許多過去所沒有的獎項,像是最佳編劇獎、最佳男女演員、最佳新人、美術、音樂、攝影…等技術獎項。

換句話說,往年像短片《兩個夏天》、實驗片《星塵15749001》、動畫片《女子》、紀錄片《無米樂》…等影片奪得百萬首獎的榮景將因為競賽規則的改變,而不會再出現。紀錄片工會日前對這樣的情形發表了聲明,認為創作應該公平地被對待,並享有公平的競爭機會。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來新生一號出口聽看紀錄片!

在相當艱苦的條件下,從2008年十月開始,一直到2009年的六月結束。轉眼間,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影展已經告一段落了。 

對我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活動的結束對主辦者來說,似乎永遠都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但這次,當我從倦怠中試著回頭檢視影展時,這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影展已經默默地播放了25場紀錄片了呀,並且場場都邀請到相關人士參加映後座談,累積了超過六百位紀錄片觀眾的名單。當然,這份數字或許並不龐大,但卻代表著能量累積的開始,其中的一點一滴,在不知不覺中,早已成為生命記憶的一部份。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歷史題材,常常是紀錄片裡的重要主題。一般而言,在傳統的觀念中,紀錄片總強調著社會意義,被認為題材必須和社會有所關連性或前瞻性。然而,隨著時代的推進,紀錄片本身所負載的社會使命或關注主題,事實上也因為各種不同的要素(如社會氛圍、攝影機的進步)而開始有所改變。

像是過去總被認為小眾、耽溺的自拍或家庭電影(home movie),近年來成為一種新興且越趨重要的創作趨勢。這些個人的故事看似與大眾清淡無關,但每一則從獨特視角出發的私密故事,代表的就是每一位常民的生活故事。在歷史的意義上,他們挑戰著過去那些經由「書寫權力」的選擇後所決定呈現的大歷史,卻也同時進行補充和組合,嘗試著在大歷史中騰出自己的位置並擁有自己的記憶。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2009年的四月,當媒體報導都把焦點鎖定在法國坎城影展今年又將有什麼新作時,在瑞士依鄰日內瓦湖的著名觀光小鎮Nyon早已湧入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愛好者。小鎮裡飄揚的旗幟、林立的看板,上頭都標記著「真實影展」的字樣。在這一個星期裡,四個戲院內共有超過150部影片播映、十幾場關於紀錄片與影展的論壇,還有酒會、派對、表演、演講,各種節目令人目不暇給。

紀錄片到底有什麼魅力?這些人為何而來?影展又為他們提供了什麼?瑞士真實影展和其他的影展有何不同之處?我的種種疑惑在影展結束時得到了解答,甚至大開眼界。對我而言,這不單單是一趟旅行,同時也像是考察和朝聖,讓我對台灣紀錄片有了新的想法和反思。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許多人把2004年、2005年,甚至2006年紀錄片(包括《跳舞時代》、《生命》、《翻滾吧男孩》、《無米樂》、《醫生》、《奇蹟的夏天》…等等)上院線獲得高票房和好口碑的現象稱之為「熱潮」,也有人盛讚紀錄片將成為台灣電影的「新希望」。無論這些說法是否公允或過誇,在這段期間裡,確實因為許多事件開拓了社會大眾對於紀錄片既有的看法和認知。

而2007年,作為緊接在這紀錄片「前所未有」熱潮後的一段時期,台灣紀錄片於這一整年中的表現和發展,除了將與過去產生對照意義,它的重要性與獨特性,其實也在於無法與這段熱潮切割。換句話說,綜觀來看,2007年台灣紀錄片種種事蹟的最大意義,將是重新認識這波「熱潮」,以及為這段時期在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史上定調。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訪問、整理/林木材

《沿江而上》在去年(2008)的台灣金馬獎奪得了最佳紀錄片。但事實上,在金馬獎的歷史裡,鮮少有國外的片子來參加,紀錄片獎項在金馬獎中也不太被重視。導演張僑勇是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台灣人,此片當時也在日舞影展、阿姆斯特丹影展…等大放異彩,奪得不少獎項。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刊於《The Reader誠品.學》二月試刊號。

只要經由「閱讀」,無論是文字、圖片、影像、風景,都將因為不同的介質,而產生不同的感知形式和接收系統。「看書」作為一項感知行為,在紙頁上爬梳著文字圖片,於字裡行間創造想像,跨越時間空間,無時無刻不尋覓著意義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曾來參加2008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放映與座談活動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活動的策劃人林木材。冒昧來信的目的是,要告知各位2009年的新生一號出口活動終於又要開始了。

去年在短短的兩個月內放映了12部紀錄片,場場都邀請到導演來座談。今年我們仍然要堅持著這兩個要素─「紀錄片」與「座談」,希望能延續成為「新生一號出口」的傳統,創造出一個有別於傳統影展的新型態。透過固定和持續的放映,透過導演、影片、觀眾之間的共襄盛舉,讓這裡成為一個固定的紀錄片集會場所。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拖拖拖,懶懶懶。這篇文章雖然不算正式,但是放在心裡很久了。終於,在這個失眠的夜裡,我要一股作氣的寫完。但,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失眠也說不定,希望寫完之後可以好好的睡覺。

總之,這篇雜文是要來談談自己對2008年紀錄片的參與體會和觀察。我不是一個紀錄片拍片者,而比較接近推廣者。某種程度上,選擇以推廣和評論的方式來表達對鍾愛事物(紀錄片)的熱情,大概也是明白了自己的性格和天份適合做些什麼吧!就像不能勉強每個人都喜歡吃青椒,或是背上背包就可以到處去旅行一樣。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