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30 Wed 2009 23:29
記2009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
- Sep 11 Fri 2009 13:43
一直以來在忙著的事情
- Aug 29 Sat 2009 22:47
質樸而真誠─《野球孩子》
- Aug 19 Wed 2009 00:00
關於棒球的兒童電影,專訪沈可尚導演談《野球孩子》
- Jul 27 Mon 2009 16:46
別了,再見Yasmin Ahmad
- Jul 22 Wed 2009 23:49
【講座】7月28日在台南‧談瑞士真實影展 Visions du Réel

2009年的四月,瑞士依鄰日內瓦湖的著名觀光小鎮Nyon早已湧入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紀錄片愛好者。小鎮裡飄揚的旗幟、林立的看板,上頭都標記著「真實影展」的字樣。在這一個星期裡,四個戲院內共有超過150部影片播映、十幾場關於紀錄片與影展的論壇,還有酒會、派對、表演、演講,各種節目令人目不暇給。
但,紀錄片到底有什麼魅力?這些人為何而來?影展又為他們提供了什麼?瑞士真實影展和其他的影展有何不同之處?我的種種疑惑在影展結束時得到了解答,甚至大開眼界。我必須說,這不單單是一趟旅行,同時也像是考察和朝聖,讓我對台灣紀錄片有了新的想法和反思。如果說影展的細節和特色反映著主事者對於電影和活動的思維及想法,那麼歡迎大家來聽聽我講述關於影展的體驗和觀察!
- Jul 01 Wed 2009 12:54
台北電影節百萬精神的淪喪

自2008年起,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的機制有了一些變化,往年象徵最高榮譽的不分類百萬首獎改為只有「劇情長片」可以角逐,然後也在「劇情長片」的增設許多過去所沒有的獎項,像是最佳編劇獎、最佳男女演員、最佳新人、美術、音樂、攝影…等技術獎項。
換句話說,往年像短片《兩個夏天》、實驗片《星塵15749001》、動畫片《女子》、紀錄片《無米樂》…等影片奪得百萬首獎的榮景將因為競賽規則的改變,而不會再出現。紀錄片工會日前對這樣的情形發表了聲明,認為創作應該公平地被對待,並享有公平的競爭機會。
- Jun 30 Tue 2009 16:34
經歷25次的紀錄片新生
- Jun 14 Sun 2009 14:44
生命裡的歷史—《赤陽》
- May 17 Sun 2009 21:39
【講座】6月5日在倉庫藝文空間談瑞士真實影展 Vision du Reel
- May 16 Sat 2009 08:57
2007台灣紀錄片觀察筆記─泡沫後的危機

許多人把2004年、2005年,甚至2006年紀錄片(包括《跳舞時代》、《生命》、《翻滾吧男孩》、《無米樂》、《醫生》、《奇蹟的夏天》…等等)上院線獲得高票房和好口碑的現象稱之為「熱潮」,也有人盛讚紀錄片將成為台灣電影的「新希望」。無論這些說法是否公允或過誇,在這段期間裡,確實因為許多事件開拓了社會大眾對於紀錄片既有的看法和認知。
而2007年,作為緊接在這紀錄片「前所未有」熱潮後的一段時期,台灣紀錄片於這一整年中的表現和發展,除了將與過去產生對照意義,它的重要性與獨特性,其實也在於無法與這段熱潮切割。換句話說,綜觀來看,2007年台灣紀錄片種種事蹟的最大意義,將是重新認識這波「熱潮」,以及為這段時期在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史上定調。
- Mar 31 Tue 2009 21:29
專訪《沿江而上》Up the Yangtze導演張僑勇

訪問、整理/林木材
《沿江而上》在去年(2008)的台灣金馬獎奪得了最佳紀錄片。但事實上,在金馬獎的歷史裡,鮮少有國外的片子來參加,紀錄片獎項在金馬獎中也不太被重視。導演張僑勇是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台灣人,此片當時也在日舞影展、阿姆斯特丹影展…等大放異彩,奪得不少獎項。
- Mar 25 Wed 2009 09:14
談電影裡的閱讀
- Mar 18 Wed 2009 01:35
2009倉庫映像展,即將在新生一號出口與您相見

曾來參加2008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放映與座談活動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活動的策劃人林木材。冒昧來信的目的是,要告知各位2009年的新生一號出口活動終於又要開始了。
去年在短短的兩個月內放映了12部紀錄片,場場都邀請到導演來座談。今年我們仍然要堅持著這兩個要素─「紀錄片」與「座談」,希望能延續成為「新生一號出口」的傳統,創造出一個有別於傳統影展的新型態。透過固定和持續的放映,透過導演、影片、觀眾之間的共襄盛舉,讓這裡成為一個固定的紀錄片集會場所。
- Mar 13 Fri 2009 09:01
回憶2008(三)│紀錄片與《飛行少年》

拖拖拖,懶懶懶。這篇文章雖然不算正式,但是放在心裡很久了。終於,在這個失眠的夜裡,我要一股作氣的寫完。但,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失眠也說不定,希望寫完之後可以好好的睡覺。
總之,這篇雜文是要來談談自己對2008年紀錄片的參與體會和觀察。我不是一個紀錄片拍片者,而比較接近推廣者。某種程度上,選擇以推廣和評論的方式來表達對鍾愛事物(紀錄片)的熱情,大概也是明白了自己的性格和天份適合做些什麼吧!就像不能勉強每個人都喜歡吃青椒,或是背上背包就可以到處去旅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