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05 Thu 2009 23:42
超級推薦《與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
- Feb 05 Thu 2009 19:39
回憶2008(二)│最愛電影

每每寫這類年度回顧的時候,都覺得這樣的排名似乎在展現一種個人品味。當然,對影評來說「品味」似乎是必要的,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觀點和喜好。於是我不禁想著,我自己的品味是什麼呢?或者我的品味代表什麼呢?不過,我確信自己完全不想讓觀眾跟著我的品味走,而希望每個人都能建立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包括我自己。
這一年來(2008),書寫電影的頻率變得很低,電影也看的不多,自己總是對於未來、對於定位有著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想法。事實上,電影文字已經漸漸成為我的專業工作,這雖然是我的企盼,但也從中體會到許多與初衷想法所抵觸的難處和必須妥協的地方。唯一清楚的是,我還是喜歡電影,熱愛書寫,並且總是期許著自己所寫出來文章能夠在某個水平之上。我認真看待影評,因而它成為一種嚴格的自我鍛鍊。
- Jan 14 Wed 2009 22:14
回憶2008(一)│紀念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懷著興奮卻又不安的心情,租了一間約莫四坪的小房間,快速的從台南搬到台北來,媽媽說我搬家完上路之後她在家裡哭了。沒想到,轉眼間這個給自己的gap year期限已經到了。
而我在興奮什麼呢?興奮著可以來這個電影資訊最多的城市接收新知,以及學習與自己獨立相處生活;那麼,不安些什麼呢?不安於自己的支出逐漸增加,收入卻往往只靠微薄的稿費和不穩的接案機會,還有害怕自己的懶惰和矛盾性。
- Jan 09 Fri 2009 17:21
《穿越和平》映後座談整理稿
- Jan 01 Thu 2009 11:01
《對不起我愛你》林育賢導演專訪
- Dec 26 Fri 2008 09:49
給參與新生一號出口活動觀眾的一封信
- Dec 21 Sun 2008 16:10
新生一號出口,12/25閉幕片《月亮的小孩》,映後有神祕抽獎大放送(最後一場囉!)

1990年《月亮的小孩》剛剛推出,在電影資料館的首映,現場只有寥寥的三位觀眾;後來經過努力爭取,終於在電視上有了播映的機會。節目播完後,全景映像工作室的電話鈴聲始終從沒停過,觀眾們感動的支持和哭泣聲在電話那頭不停地湧入。但,我們因為什麼而哭?我們因為什麼而感動呢?18年晃眼過去,我們心中的月亮的小孩也該成年了,但社會對於弱勢者的態度是否依然……
當年,知名作家蔣勳看完之後說:「好像一層一層剝開一個被掩蓋的事實,我們好奇於這一層一層的掩蓋底下究竟事實的真相是什麼...」;而知名影評人焦雄屏則寫道:「面對這樣一部真實的作品和其中自然透露的壯大力量,評論語言幾乎是無效的。那些所謂客觀、技術詞彙根本無法衡量影像中的情感和尊嚴。」
- Dec 14 Sun 2008 15:42
新生一號出口,12/18播映《25歲,國小二年級》,知名影評人聞天祥與導演映後座談

在所有人眼中,25歲的李家驊是個聰明體貼自尊心很強的人;但相反的,他卻覺得自己膽小、偽善,因為八歲時所發生的事件一直纏繞在他心中。不願意長大的他,在25歲的時候,終於鼓起勇氣拿起攝影機,記錄了一段重新自我認識的過程。
然而,創作這部自拍式的日記電影,是否真有所謂「藝術治療」的療效呢?或者,所謂的「藝術治療」還是必須透過被觀眾觀看肯定才有效果呢?當紀錄片拍攝自己時,是否也塑造了自己的另一個形象?在《25歲國小二年級》完成5年之後,現今已步入30歲的李家驊,會以怎麼樣的想法來看這一段往事呢?
- Dec 08 Mon 2008 21:22
「社區導影」 評審感言
- Dec 05 Fri 2008 20:54
新生一號出口,12/11播映《書包裡的秘密》,12/12播映《寶島曼波》,導演映後座談
- Dec 02 Tue 2008 00:13
新生一號出口,12/4播映《練將》,12/5播映《生命》
- Nov 29 Sat 2008 22:31
臺灣電影裡的異數──導演鍾孟宏與其電影《停車》
二○○八年對臺灣國片來說,是令人興奮的一年。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導演們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作品,除了獲得好口碑之外,更贏得了好票房。像是張作驥的《蝴蝶》、陳芯宜的《流浪神狗人》、鈕承澤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林書宇的《九降風》,還有颳起了狂潮的魏德聖的《海角七號》。
這些影片,參加完國際影展後,便投入市場,前撲後繼的在臺灣院線戲院上映著。可是今年卻有部臺灣電影異常低調,它彷彿悄悄地進行,悄悄地完成,並且在今年四月時,成為臺灣唯一入圍法國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電影作品。這部電影名為《停車》,由張震、桂綸鎂、高捷、庹宗華、戴立忍等人主演;這是鍾孟宏導演所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也被選為今年金馬影展的開幕片。
- Nov 25 Tue 2008 01:01
新生一號出口,11/28播映《畢業紀念冊》,導演映後座談!
- Nov 20 Thu 2008 14:19
談第六屆紀錄片雙年展(TIDF)的台灣映像單元

1998年首屆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創立,歷經十年,堂堂邁入了第六屆,回顧這十年的影展史,雖都是以推廣紀錄片為宗旨,但風格與調性卻各有不一。這大抵是因為策劃單位與策展者總是因為招標問題不停地輪換,導致承辦者難以做出長遠的規劃,自然也無從建立起影展的文化與傳統。
好不容易,終於在2006年時政策抵定,決定往後都將由台中的國立美術館承辦,影展才開始與地方有了結合的可能。第五屆時邀請六位導演拍攝台中十分鐘的短篇故事,策劃成為「大台中記事」系列,今年也有「大台中記事2」做為延續,落腳台中的紀錄片雙年展總算不用再流浪了。
- Nov 15 Sat 2008 05:45
新生一號出口,11/18播映《翻滾吧男孩》,導演映後座談!

不翻怎知身體好!不滾怎知夢想美!
還記得《翻滾吧!男孩》裡的歡樂和淚水嗎?2004年這群孩子們的美麗身影都在紀錄片裡成為了永恆。此後,國小體操班的報名人數變多了,家長們似乎更重視孩子們的想法了,破舊體育館也修建了。4年過去了,孩子長大了,但這群孩子們還繼續從事翻滾嗎?紀錄片的知名度影響了什麼呢?導演林育賢在座談中不僅要分享創作前後的心路過程,還要讓大家看看這些孩子們的現況。
※ 本場次結束後將進行神祕小禮物抽獎,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