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不能作為治療嗎?電影不是一直在處理這類問題嗎?」電影裡的電影導演不只一次這樣發問,不只一次想透過藝術創作治療自己的創傷……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每每寫這類年度回顧的時候,都覺得這樣的排名似乎在展現一種個人品味。當然,對影評來說「品味」似乎是必要的,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觀點和喜好。於是我不禁想著,我自己的品味是什麼呢?或者我的品味代表什麼呢?不過,我確信自己完全不想讓觀眾跟著我的品味走,而希望每個人都能建立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包括我自己。

這一年來(2008),書寫電影的頻率變得很低,電影也看的不多,自己總是對於未來、對於定位有著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想法。事實上,電影文字已經漸漸成為我的專業工作,這雖然是我的企盼,但也從中體會到許多與初衷想法所抵觸的難處和必須妥協的地方。唯一清楚的是,我還是喜歡電影,熱愛書寫,並且總是期許著自己所寫出來文章能夠在某個水平之上。我認真看待影評,因而它成為一種嚴格的自我鍛鍊。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懷著興奮卻又不安的心情,租了一間約莫四坪的小房間,快速的從台南搬到台北來,媽媽說我搬家完上路之後她在家裡哭了。沒想到,轉眼間這個給自己的gap year期限已經到了。

而我在興奮什麼呢?興奮著可以來這個電影資訊最多的城市接收新知,以及學習與自己獨立相處生活;那麼,不安些什麼呢?不安於自己的支出逐漸增加,收入卻往往只靠微薄的稿費和不穩的接案機會,還有害怕自己的懶惰和矛盾性。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座談時間:11月12日pm 8:00~9:30
主持人:林木材(影評人)
來賓:朱賢哲(導演)、賴孟秀(製片)
地點:倉庫藝文空間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訪問、整理/林木材

木:請導演先談一談《對不起,我愛你》這部影片的創作源由和構想。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


各位朋友好,我是新生一號出口活動的策劃人林木材。12月25日的最後一場《月亮的小孩》的抽獎活動結束後,整個系列活動也告一段落。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持和參加,讓活動非常圓滿。

我自許為一個影像的推廣者,在新生一號出口活動裡總試著想突破某些放映的舊思維。大多數的影展都在一兩個星期內大量放映不同的電影,但真的就像放煙火般,光彩絢麗過後什麼也沒留下。新生一號出口想要透過每星期固定的放映紀錄片,慢慢累積觀賞紀錄片的人口,漸漸讓播放紀錄片成為一種固定常態,讓「意義」得以透過活動而拓展和延續。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90年《月亮的小孩》剛剛推出,在電影資料館的首映,現場只有寥寥的三位觀眾;後來經過努力爭取,終於在電視上有了播映的機會。節目播完後,全景映像工作室的電話鈴聲始終從沒停過,觀眾們感動的支持和哭泣聲在電話那頭不停地湧入。但,我們因為什麼而哭?我們因為什麼而感動呢?18年晃眼過去,我們心中的月亮的小孩也該成年了,但社會對於弱勢者的態度是否依然……

當年,知名作家蔣勳看完之後說:「好像一層一層剝開一個被掩蓋的事實,我們好奇於這一層一層的掩蓋底下究竟事實的真相是什麼...」;而知名影評人焦雄屏則寫道:「面對這樣一部真實的作品和其中自然透露的壯大力量,評論語言幾乎是無效的。那些所謂客觀、技術詞彙根本無法衡量影像中的情感和尊嚴。」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所有人眼中,25歲的李家驊是個聰明體貼自尊心很強的人;但相反的,他卻覺得自己膽小、偽善,因為八歲時所發生的事件一直纏繞在他心中。不願意長大的他,在25歲的時候,終於鼓起勇氣拿起攝影機,記錄了一段重新自我認識的過程。

然而,創作這部自拍式的日記電影,是否真有所謂「藝術治療」的療效呢?或者,所謂的「藝術治療」還是必須透過被觀眾觀看肯定才有效果呢?當紀錄片拍攝自己時,是否也塑造了自己的另一個形象?在《25歲國小二年級》完成5年之後,現今已步入30歲的李家驊,會以怎麼樣的想法來看這一段往事呢?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最近最熱門的話題都是金馬獎,但其實我的心裡卻都仍掛念著「社區導影」的那些參與團隊。「社區導影」是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第一次舉辦的影像競賽,參賽者是全台各個社區大學的學員團隊,每部作品約15分鐘,都是在兩個月內完成的短片。我很榮幸受邀擔任評審,並與黃英雄老師和鄭文堂導演共事。看完了這些初試啼聲的非專業素人作品,其實帶給我很多的想法和刺激,當然,我也有自己的觀察和意見,以下就是我的評審感言。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書包裡秘密》在上千份學生成長的自述筆記裡,挑選出了三個故事。關於家庭、關於性關係、關於升學壓力。導演以重演、歌舞的方式,道出了學生們的心聲,也在虛實之間,探索著人們心中最深層的真實想法。同時也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的林泰州導演,在他的心中,是否也有身為老師不能說的秘密呢?

「紀錄片是否能拍攝到真實的眼淚?我的攝影機是否傷害到她們?如果全片用劇情片拍攝會不會對被攝者更好?這片子完成能帶給被攝者什麼?她們會過得更好嗎?我是否已毫無保留面對鏡頭說出心裡的話?我為什麼要拍紀錄片?……這些問題讓我思索著,直到我看見被拍攝者看完這部片,對我掉淚並且微笑,我想我已經有了答案。」─林泰州(本片導演)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成為神明的兵將,需要經過種種的練習和磨練,這正是《練將》之所以成為片名的主要原因。但八家將為何總是與黑道、混混有所關聯?花紅彩綠的面具之下,隱藏著什麼樣的心情?15歲的練將子們,他們的生活與愛恨情仇是什麼樣子呢?

與其說《練將》是一部探討八家將文化的影片,不如說是邊緣少年的成長掙扎史。《練將》透過極度貼身的鏡頭,,一一呈現著少年主角的使壞、茫然、受挫、不堪、痛苦,生命的不可預料與不確定性,彷彿赤裸裸的胴體,就這樣毫不遮掩地攤在觀眾眼前,使得影片竟「真實」得令人心生不忍與恐懼。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二○○八年對臺灣國片來說,是令人興奮的一年。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導演們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作品,除了獲得好口碑之外,更贏得了好票房。像是張作驥的《蝴蝶》、陳芯宜的《流浪神狗人》、鈕承澤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林書宇的《九降風》,還有颳起了狂潮的魏德聖的《海角七號》。

這些影片,參加完國際影展後,便投入市場,前撲後繼的在臺灣院線戲院上映著。可是今年卻有部臺灣電影異常低調,它彷彿悄悄地進行,悄悄地完成,並且在今年四月時,成為臺灣唯一入圍法國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電影作品。這部電影名為《停車》,由張震、桂綸鎂、高捷、庹宗華、戴立忍等人主演;這是鍾孟宏導演所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也被選為今年金馬影展的開幕片。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1994年6月,25歲的楊力州從軍中退伍,在一所高職的廣告設計科內擔任教師,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與學生們一起成長,彼此承諾要一起畢業,但身為老師的他,卻先離職求學去了。這份濃濃的情誼和遺憾,成了《畢業紀念冊》裡質樸動人的主旋律。這部紀錄片,也成為楊力州導演的第一部作品。

如今,14年晃眼過去。楊力州成為知名的紀錄片工作者,而當年的學生,有的成了電影導演,有的則不知去向……。時間的力量在這群人的身上刻劃出無形的痕跡,透過回顧,透過重新觀看,人的際遇,生命的無常,是否能藉由紀錄片清楚地臨摹出樣貌呢?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影展與台灣映像(台灣印象)

1998年首屆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創立,歷經十年,堂堂邁入了第六屆,回顧這十年的影展史,雖都是以推廣紀錄片為宗旨,但風格與調性卻各有不一。這大抵是因為策劃單位與策展者總是因為招標問題不停地輪換,導致承辦者難以做出長遠的規劃,自然也無從建立起影展的文化與傳統。

好不容易,終於在2006年時政策抵定,決定往後都將由台中的國立美術館承辦,影展才開始與地方有了結合的可能。第五屆時邀請六位導演拍攝台中十分鐘的短篇故事,策劃成為「大台中記事」系列,今年也有「大台中記事2」做為延續,落腳台中的紀錄片雙年展總算不用再流浪了。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翻怎知身體好!不滾怎知夢想美!

還記得《翻滾吧!男孩》裡的歡樂和淚水嗎?2004年這群孩子們的美麗身影都在紀錄片裡成為了永恆。此後,國小體操班的報名人數變多了,家長們似乎更重視孩子們的想法了,破舊體育館也修建了。4年過去了,孩子長大了,但這群孩子們還繼續從事翻滾嗎?紀錄片的知名度影響了什麼呢?導演林育賢在座談中不僅要分享創作前後的心路過程,還要讓大家看看這些孩子們的現況。
※ 本場次結束後將進行神祕小禮物抽獎,歡迎參加!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