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在中寮相遇》的完成,心裡無疑是高興的。陸陸續續的,全景當時進入921災區所攝製的紀錄片都已慢慢完成。

對自己而言,觀看這一系列紀錄921地震的影片,除了看見有別於新聞片面武斷式的報導,進而更加用心理解重建過程的點滴之外,另一個收穫,則是透過不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與觀點,能慢慢的去思索與體會身為一個外來的紀錄者,是如何應對眼前所見的巨大災難,以及長期蹲點的這幾年,那看見了許多不堪重建事實的心情轉變。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S 為「2005高雄電影節」所寫。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S 為「2005高雄電影節」所寫。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S 為「2005高雄電影節」所寫。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電影劃分類型,除了是早期好萊塢片場制度的驅使,也是觀眾解讀辨識電影的一種方式。隨著電影產量的日漸增多,影片所能劃分的類型也愈五花八門,宛如從拍攝預算上的A級、B級片,到從製作風格形塑的黑色、歌舞電影,甚至到現今以議題或劇情主軸為歸納依據的公路、傳記、勵志與同志電影等等…

而如何將電影歸類分型,則完全取決於用什麼「角度」去看。正如同《斷背山》被媒體稱為「同志電影」,無非也是以當中的同志故事作為取決標準。只是當電影焦點被鎖定的過分單一,極可能使人在觀影心態上產生錯誤的預期,唯有想辦法扳開狹隘的景框,才可能一窺美麗的宜人全景。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然而除此之外,建議大家看看侯、蔡之外,台灣電影更大環境正在作的和真正的隱憂。至少我覺得,幸好台灣還有這兩位導演。 這是聞天祥在金馬頒獎之後,所寫的《揭開金馬內幕》文章最末句。

今年,有點遺憾我並沒有把所有上映的國片全都看完。但至少在我看的幾部國片中(《南方紀事》、《經過》、《等待飛魚》、《山藸‧飛鼠‧撒可努》,也看了明年會上映的《我的消遙學伴》),都有幾個可以試著去深究的地方,像是演員、對白、劇本以及敘事手法。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了是什麼時候起的習慣,每看完一部影片,我就會在專屬的筆記本上寫上一筆,以免忘了自己到底看過什麼電影,也方便回憶當下的情緒與感動…

而要說自己今年最大的缺憾,大概就是劇情片實在看的並不多吧!以後有機會再補回來。以下為今年個人2005劇情片十大,大都是2004或2005年出品的,大家參考參考。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真的,把「很好看」這樣的形容詞套用在紀錄片上,有時候真的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於是在要推薦紀錄片給朋友的時候,也往往不知道該怎麼開口。

我想,如果一部紀錄片,能暴露真實的現狀與傳遞作者的觀點,又挾帶著尊重與理解的態度,並激發觀眾的思考與實踐,那它應該是一部好的紀錄片。以下,先談談我印象深刻的幾部台灣紀錄片。最後再談國外的。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這篇文章本來沒預定在回顧系列裡。那為什麼會寫呢?是因為很幸運的得了由中時電子報主辦的「2005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裡頭的個人組「年度最佳懮格」。

自己過往的經驗都是當觀眾,參加影展看著電影工作者望著台上的頒獎人的緊張神情,而這次,自己也總算體會到那樣的感覺,是有趣的經驗。得獎當然是很值得開心的事情,也算是一種肯定(其實最實際的肯定是獎金啦,哈哈!),但自己仍覺得有些心虛。要感謝主辦單位、評審、無名小站,還有常來這裡玩耍與一直給我鼓勵和鞭策的所有朋友們。但老實說這個比賽的名稱也實在太沉重浮誇了點,華文的定義也比較籠統,或許這是這個獎項日後若要繼續辦下去要來仔細思考一下的事情。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飛快的,一年之末,是回顧的時候了。

若要說自己在2005年最難忘的電影經驗,無非是接了《無米樂》的台南推片、去了日本的山形影展、以及實地走訪了幾個紀錄片的拍攝地點,後壁鄉、三叉坑與貢寮。同時,我也參加了台灣幾個影展,台北電影節、海洋音樂影展、民族誌影展、高雄電影節、公視INPUT影展、烏山頭影展、南方影展,以及幾個學生社團辦的小型影展…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何時開始,金馬獎幾乎早已成為香港電影的盤據之地了。若非總有個台灣電影保障獎項(最佳台灣電影),讓這些在這惡劣大環境下肯努力、實踐的台灣電影工作者們露露面,只怕不論今年製作出了多少國片,卻也猶如煙硝般散去的無影無蹤。

當然,《宅變》、《南方紀事》、《經過》、《戀人》、《等待飛魚》、《山藸‧飛鼠‧撒可努》、《最好的時光》這幾部電影的出產,比起來年連「量」都不齊的台灣電影,(姑且先不論「質」方面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絕對是可喜的事情。而這些電影裡頭,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從攝影師出身的香港導演張東亮,居然改編自了排灣族作家撒可努的原名小說,並請來作者當該片的主角,拍起了台灣原住民的故事《山藸‧飛鼠‧撒可努》。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植於「現實世界」的紀錄片,這兩年間(2004、2005)所產生的熱潮現象,對於台灣長期畸弱不振的電影界而言,無疑是近幾年來最讓人感到意外,但卻也同時是最令人感到溫暖、興奮的「異象」。

回顧過去紀錄片在台灣的生命史,它一直隨著台灣社會政治脈動的牽引而不停轉換著扮演的角色。從一開始政令宣導、宏揚國威的保守政宣影片漸漸而成為純粹紀實的新聞雜誌影片;接著,焦點轉移到激烈的黨外、社會運動現場,紀錄片進而成為暴露事實、衝撞威權體制的利刃;再來,因為紀錄著平凡百姓、小人物的動人故事,紀錄片忽然搖身一變,成為最能撼動人心、打開視野的一扇大窗…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電影《AV》無疑是此屆南方影展觀摩類片單中最受人矚目、也最引人遐想的一部片。套句時下流行用語,這的確是一部夠「瞎」的電影。

《AV》(2005)是以處女作黑色喜劇惡搞強片《買兇拍人》一炮而紅的香港青年導演彭浩翔的第四部(最新)作品。縱然作品不多,但這位向來以編導樹立個人風格的導演,在他的作品裡不僅僅可以發現強力的黑色幽默與經典的惡搞仿效,並且還帶有與現實世界極度脫離的誇張荒謬氣息。而《AV》這個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每個年代的大學生,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許多國內製片紛紛認為台灣電影的困境,或許可以藉由著「類型片」的出現,來扭轉一般人對於國片的刻板印象,甚至進而培養起觀眾走進戲院看國片的習慣,之前非常用心用力做宣傳的《宅變》(驚悚片)就是明顯的一例。

撇開什麼樣的電影才能帶動電影工業的發展先不談(也就是先不談類型),近期國片中黃玉珊導演的《南方紀事》和張東亮導演的《山藸‧飛鼠‧撒可努》,都像極了是想利用電影的形式,將商業與文化揉合,讓電影好看又不失深度,順道喚醒大家對台灣文化(電影)的重視。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際競賽類:

Priz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J
ury: Sai Yoichi (President), Dominique Auvray, Jia Zhangke, Wu Yii-feng
評審團名單:崔洋一、
Dominique Auvray、賈樟柯、吳乙峰。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