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間,中共美著「解放」西藏之名,卻暗地實行著「侵略」之實,派駐了大批軍隊進駐西藏,掠奪著這塊土地上的寶貴自然資源。而西藏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也因政治迫害,被迫流亡印度,至今即將屆滿50年。在這片美麗的西藏高原上,稀薄的空氣中不僅瀰漫著一股高壓肅殺的政治氛圍,還有著更多人民不安與恐懼的心情…

《我們還剩下什麼》﹙What Remains of Us﹚是部由加拿大電影局﹙NFB﹚贊助拍攝而成的紀錄片,影片攝製的時間從1996橫跨到2004年,由兩位白人男性法杭斯瓦‧普﹙François Prévost﹚和雨果‧拉圖利普﹙Hugo Latulippe﹚共同執導。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一位西藏裔的加拿大女性介入其中。而「她」遂也成為整部影片裡除了西藏人民之外的另一紀錄焦點。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說說我先偷看過的四部影片。
  
這一年來,我驚喜的發現紀錄片在所謂「客家」的這個類域上,有著很不可思議的成長,不論是在關於紀錄片攝製、賞析的課程開設,或是在將紀錄片題材鎖訂於「客家族群」的,都有著明顯數量上的增加。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築之夢》不同於過往我看過的重建紀錄片,不僅僅是內容上的差異,最大的不同點則在於這次導演只是一個純粹紀錄者,並未涉入整個過程。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事不說,您可能不知道。即使我現在寫出這篇文章,也實在是慢了點呀…
--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第一次看到片名《我們迷獅子》,我眼花的看成《我們迷獅了》(迷失了),感覺這片名真是非常有意思,居然想到了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些什麼,真是別有用心、令人玩味。結果才發現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真是XD)

這是一個朋友拍的紀錄片,拍的是關於一群熱愛職棒球隊「統一獅」的熱血球迷(所以拍攝對象是球迷,不是球員)。也是我最近參加過的一次映演活動,是個非常好玩特別的經驗,我想就來說一說。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是一份關於紀錄片的電子報,我們希望藉此傳遞對於紀錄片的知識與熱情。讓紀錄片平民化,普及化一直我們是最大的夢想…

距離去年此電子報剛剛成軍的時候,已經即將滿一週年了。而自己身為其中的一員,要說此電子報有多好多棒,其實不免有吹捧之嫌。但說實在的,我還蠻自豪裡面文章的多元內容,也自豪電子報撐了一年了。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月26日。一直很期待著這一天,紀錄片回到拍攝現場當地的這一天。並且是持帶著全台觀眾們滿滿的祝福與心情,回到貢寮,獻給這一群勇敢、可愛的反核鄉親們的這一天。

從台北搭上前往福隆的火車,循著沿路的風景望去,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美麗,反到是充滿著許多怪手的出沒與人工鑿痕。步出車站,走往濱海公路,一台台笨重的砂石卡車像是眼也不眨的呼嘯而過,揚起一陣陣的飛灰與黑氣,徒留走避不及的人們…。準備朝放映的地點澳底仁和宮前進,已是傍晚時分。昏黃的夕陽襯著幾朵白雲徘徊在貢寮的山邊,彷彿一幅畫作,但也就不過再前進一會兒,這幅畫作就必須經由他人的畫筆添加上圍牆、鋼筋、機組、怪手,巨大的核四廠怪獸整個吃掉了山、雲、夕陽。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或許可為近來有這麼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作一個最佳註解,其實一方面也透露了電影劇本缺乏題材的窘況。不過經由真實改編的電影,通常不是看中其「真實性」,而是著重在其巨大「衝突」的誘因。

這樣的電影很矛盾,觀眾們只要稍微動動腦筋,幾乎就可以預料到電影情節的發展與結局,簡單的說來不外乎就是失敗、振作、成功如此老釣牙的三段電影公式。但這樣的公式電影卻也很神奇的總是能吸引人,原因則就是再加入不同調味料後,所蒸煮出來的料理也有著不同的滋味,讓觀眾百嚐不膩。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說,我們本來都是隱形超人。你相信嗎?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回到去年九月底的全景映象季(《生命》熱潮)的現場,四部一連串關於地震的紀錄片,好似牽引著台灣人的心,也幫因政治紛爭而疏離不已的社會打了一計回魂針,喚回團結、堅毅的人民性格。

然而,人畢竟是健忘的動物。距離九二一地震,至今即將邁入第六年了。假使我告訴你,有部分災民到現在仍住在狹小、悶熱的組合屋裡,新居到現在還沒蓋好,對於這樣的情形,你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或是會將第一個矛頭指向誰?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燈微微的亮了,我心酸於小小攝影師的早熟言語,也驚喜他們的藝術天份,螢幕上的字幕仍繼續跑著。

觀眾開始一群群的站起,座椅彈回原位,連續的發出「啪」的聲響。我呆坐在座位上,看著字幕跑完,直到最後出現一個鏡頭,女攝影師澤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帶著那群小小攝影師,朝著路的那一端走去,漸行漸遠,背影也越來越小,越來越小…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電影院裡聽到那些狂猛奔放的音樂,總會不自覺的想從椅子上站起來吆喝一番,這或許就是音樂的魔力吧!

自我小的時後,表哥就喜歡聽西洋音樂看MTV台。《翻滾吧!男孩》的旁白說「追循哥哥對弟弟而言是很自然的事」,我對這句話超有感覺的。於是青澀學生時期,幾乎都是靠著音樂過活的,就連睡覺有時更是伴隨著嘈雜的搖滾樂。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部似乎在經歷諸多影展的籌辦洗禮後,幾乎不論規模大或小,都具有一定的水準與觀眾族群,所以在不怕沒人來參加的情況下,影展的主題與特色也就可以策劃得更多元,〈海洋音樂影展〉便是一例。往後或許會發展以其他不同「主題」為主的影展,譬如「性別影展」、「動物影展」、「運動影展」(我亂講的)之類的也說不定。這樣就可以一次看很多同主題但不同觀點的影片,既能增廣見識,也可深入剖析,真是棒事一件!

而一個影展能辦的風風光光,除了必須動員許多資源、人力,也得要靠許多單位的贊助才能順利籌辦,因此開幕來幾個重要人物說說話、上上新聞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我因為很想看開幕片《唱翻哈瓦那》就找朋友帶著我混進去了…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默片時代以降,音樂與影像的密不可分似乎註定了它倆的緣分。過去電影仍處於無聲時代時,電影院螢幕的前頭,甚至有一席專門給樂隊現場演奏的場地,當然也有配音員是躲在幕後偷偷的發聲。經典歌舞片《萬花嬉春》也正用此為題材,有趣的呈現那個電影與聲音的過渡時期。想像過去那個時代,樂隊即興演奏配上影像獨有的節奏感,想必是種刺激又富臨場感的經驗。

「音樂」在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也是不必贅言的重要了。〈海洋音樂影展〉開創了台灣第一個以「音樂」為主題的影展(並且是免費入場),也幾乎蒐羅了國內許多紀錄歌手、樂團的紀錄片,對觀眾來說實在是一大福利。我在一連看了好幾部樂手傳記、演唱會實錄、MV競賽、熱血樂團追夢等等的影片後,卻在看完《親愛的,那天我的大提琴沉默了》後,突然想起了一部去年看過的紀錄片…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了,想起1994年在國際間獲得大獎的紀錄片《籃球夢》(Hoop Dream),裡頭的的兩位主角至今仍沒有在NBA裡發現他們的蹤跡,不過想必他們在追夢的過程裡,靠著他們對籃球的熱情獲得諸多知識與閱歷,而這些其實也正是熱情與夢想所換來的禮物。

同樣的,《卡特教頭》也是以籃球為號召的電影,並且由真人真事改編。而真人真事傳記事蹟之所以能夠被挑中成為電影的題材,原因通常與其「真實程度」無關。傳記(真人真事改編)電影除了相中主角本身的知名度外,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這個故事「無法被想像竟然是真的」。而也因為如此,這些電影才能擁有強烈的劇情衝突(戲劇張力),總是描述著主人翁如何擁有信念,在一片逆境中成長、出眾,接著成功。於是乎勵志的成分很容易出現在這些電影當中,造就主角成功的性格也就成為此類電影最重要的基石,甚至是電影的主軸。

fans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